航拍唐林遗址发掘区内部分遗迹。
唐林遗址发掘的石家河文化鸟形陶塑。
怎样修建一栋房子?
选址、打地基、砌墙……这可能是大部分人能想到的步骤。可你知道4000多年前的先民是如何建房的吗?
常德西洞庭最新发掘的唐林遗址,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答案。
充满智慧、热爱生活的先民们,在每一个建房步骤上,都有独特的考量。
8月29日,长沙装修公司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,在刚刚结束的唐林遗址的发掘中,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。湖南省考古领队王良智说,本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14个,灰沟17条,柱洞47个,房屋建筑基址2处。
“选择地势较高的岗地居住,将房屋搭建在最高处,先堆筑地基,再在之上搭建房屋。”王良智介绍遗址的建筑特点称,“这种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先民们的智慧。”
发掘出大量新石器晚期遗物
唐林遗址位于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唐林村北。遗址南接杭瑞高速,北近白芷湖,东距澧水约12公里。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,2012年定为常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现在,这一带种植着各种观赏树木、橘树和农作物。今年3月,当地村民们在遗址西部修建鱼塘,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周、宋元时期的遗物。今年4月,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,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近5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。
土层从新石器时代穿越到明清
通过钻探,唐林遗址的范围和面积被确定了。遗址大致呈长方形,东西长约250米,南北宽约160米,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。
“出土文化遗物以陶瓷器数量最多。”王良智介绍,其中包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石家河文化时期陶器。据了解,石家河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,距今约4600─4000年。因发现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,黑色、红色的陶器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。此次在唐林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时期陶器就以泥质红陶为主。
通过对地层堆积的分析,考古工作者们发现,该遗址从新石器晚期的石家河文化开始,历经商周时期、宋元时期、明清时期延续至今。“此次的发现将该地区的文明史推进到4000年前。”王良智说。
猜想
先民建房或分四步
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时期,气候条件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,雨水更多,洪涝灾害频繁。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,当时人们是如何选择居住地、建造房屋的呢?“唐林遗址的发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例。”王良智说。
01
选址
挑选岗地上地势最高处
唐林遗址地处洞庭湖西岸,海拔28米,据当地百姓介绍,遗址所在地原为一处岗地,高出现在地表约5米,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展农场建设时才被推平。“由此可见,先民们首先选择了本地地势较高岗地作为居住地。房屋基址建于遗址东北部,属遗址中地势最高的位置。”王良智说,这表明,先民们选择在地势最高的位置建造房屋。
02
筑基
整平地表后用砂土修建地基
建造房屋之前,要先整平地表,堆筑房基。王良智介绍,在建筑基址的黄色细砂土中,发现了较多的灰色砂质粘土,包含着红烧土块、红陶碎片,土质紧密。“人们用黄色砂土掺杂细泥、碎陶片、红烧土块等修建了坚固结实的地基。”王良智说。
03
祭祀
祈求神明保佑房屋经久耐用
“房基建好后可能还举行了祭祀活动,祈求神明或祖先保佑他们建造的房屋经久耐用。”王良智说,在垫土中大量使用红烧土块能起到稳固地基的作用,而用红烧土块祭祀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常见,很可能和祈求建筑坚固长久的祭祀行为有关。
04
建房
在地基上建造房屋
地基建好之后,再在其上修建房屋。“可惜房基顶部破坏严重,仅残留少量柱洞,已不能完整复原当时的房屋建筑形式。”王良智说,但这种选择地势较高的岗地居住,将房屋搭建在最高处的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先民们的智慧。